9月份的主題包含了美國、日本、丹麥、挪威、馬來西亞及台灣製作的紀錄片,呈現在近代歷史中曾經發生過的抗爭活動,呈現運動中的各個角色:受壓迫的群體、長期參與抗爭、促成流血事件、歷史事件的家人等。
《我不是黑奴》梳理美國黑人於60年代到近代的平權運動,以歷史資料及影像整理而成的紀錄影片,亦呼應了近年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為多年來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大小衝突帶來啟發及思考空間。
《活在三里塚》紀錄了佔據及留守成田機場的抗爭者,從1966年開始,見證學生參與,組織的過程 ,甚至到晚年依舊留守的幾戶人家。影片把被歷史及社會漸漸遺忘的一群人重現銀幕上,梳理及審視自身人生的得與失。
《殺人凶戲》的背景為1965年印尼發生的大型政變。影片邀請當年獲許「合法」執行職務的人們重演及解說當年殺人的方法。在事件中的掌權者、倖存者和死者家人彷彿在歷史的舞台上均未能獲得廣泛同意的紀念及對待。
《不即不離》由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的自身故事出發,從生命中缺席的父親,一路追溯到在家族中被視為禁忌話題的祖父,發現個人家族歷史的背後,隱藏的是馬來西亞一整個世代不願面對的過去,以及一群曾經付出熱血、卻彷彿消失於世間的人。影片提出導演自身對民族的疑問,將個人與群體交織的生命的連結呈現。
9月份放映的參加者共131人。有觀眾表示能透過紀錄片認識到馬來西亞的抗日歷史(不即不離),亦有觀眾反映影片信息量很大,但具體的關係,作為觀眾,有點難以及時反應(我不是黑奴)。我們相信映後座談能有效幫助觀眾梳理觀後感以及整理資訊,與此同時,我們每次準備的導讀,以及在Facebook發佈的宣傳文,亦是一些不錯的延伸資料,讓觀眾以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搜查資訊,以豐富對影片題材的認識及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