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援團 Parent Cheering Team

English香港 Hong Kong /2015 / 28 min
导演:葛思恆 SH KOT、黃郁芳 Yu-fang HUANG


這是一套關於香港棒球家庭的紀錄片,探究棒球家長和孩子在球場上追求的價值。棒球是一個回家和守護家庭的遊戲, 本壘的英文是「Home」,進攻時,從本壘把球擊出去,就如踏出家門,在路上會遇很多困難,但後面會有隊友幫你推進;當你回到家,隊友也會在那裡等著你;防守時,隊友之間要互相提點和信任,,才可以保住本壘板,以免失分。片中的兩個家庭,恰恰表現了棒球進攻和防守時的精神——方子熙爸媽一直在推動子熙,支持他向前,而盧悅熙和Fanny兩母子的關係,如同防守時,小心翼翼地守護住一個家的情況。

方子熙很好勝,喜愛棒球帶來的刺激感,也朝著棒球的目標前進。每次練習、比賽,父母都在旁看著,在後面支持。 今年11歲,就讀小六的子熙面臨升中學問題,媽媽緊張他的學業,考試前幫他溫習,而爸爸對他繼續發展體育的期望甚殷。在香港的教育環境下,體藝中學已名不副實地只接收學業成績好的學生,新的直資學校以免學費吸引棒球小子入讀。升中要學生做個人資料檔案,把所有學術、課外活動成績都呈給中學看。曾代表香港少棒隊的子熙,如何看待香港棒球隊的名份?父母在這情況下,會如何教子熙抉擇?子熙知道自己的體育才能遠比讀書表現突出,又從中建立了一套怎樣的價值觀?
 
盧悅熙外表傻呼呼,但功課對他來說沒難度,反而棒球對他來說比功課更難;他跟同伴有聊不完的話題,但他不願談到自己和媽媽的關係,以及有關自己的事。Fanny是他的媽媽,也是隊媽。她在球場照顧各球員,休息時送水,出外比賽前分物資,外出比賽安排睡房,比賽後洗衣服,每晚巡查房間,早上叫醒隊員……這些都是她的工作。雖然隊媽這角色有時比全職工作更忙,但卻讓這位單親在職媽媽找到理由,默默看守盧悅熙。失敗的婚姻似乎成為她和兒子之間無形的隔膜。她對兒子最大的期望,不過是通過棒球學習放鬆。而她也在跟兒子在球場上微妙又矛盾的情況下,學習如何相處。
 

導演簡介
葛思恆,生於香港,早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美國研究及心理學),及後於香港浸會大學進修社會科學碩士(青年輔導)。因美國研究而愛上紀錄片。2004年參與張虹導演紀錄片《選舉》製作,擔任收音助理。2011年獲得CNEX基金會資助,拍攝第一部合拍紀錄短片《家長應援團》。
 
 
 
 

黃郁芳,生於台灣,1984年次,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廣播電視學系的訓練,啟蒙了她對紀錄片的興趣。在人類所的學習,則是開啟對田野調查的熱情,喜歡上山下海跑來跑去。紀錄片主題以台灣原住民與棒球運動為主。
 
 
 
 
 
 
葛思恆紀錄片作品 
2015 《家長應援團》Parent Cheering Team 
 
黃郁芳紀錄片作品 
2015 《家長應援團》Parent Cheering Team
2014 《從部落出發 雲力思的歌與故事》
A Restart From The Tribe - Inka Mbing and the Stories of Her Songs
2014 《成功進行式》The Way to Cheng Gong (Success)
2011 《華興棒球隊的故事 1969-2009》HuaHsing Baseball Team From 1969 To 2009
2007 《Hlahuy山上》In the Mountains
2007 《十年 新莊球場與我》HsingChaung Baseball Field and Me in Ten Years
 
導演的話
香港教育以學業成績為重,體育運動往往被家長設置在學業的對立面:「玩玩就好,不要認真」。棒球運動在香港屬於冷門項目,但有一班家長願意在百忙中陪孩子打棒球,啓發我用鏡頭紀錄這項香港的小眾運動,呈現香港棒球家長和孩子在球場內外追求的價值。 棒球,是一個回家和守護家庭的遊戲。感謝片中兩個家庭分享,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和家的關係。——葛思恆
 
現代運動的發展,是反映不同社會價值觀的一面鏡。身在台灣,習慣了棒球是國球的氛圍,而鄰近的香港,棒球運動雖不盛行,仍有一群陪孩子一起瘋棒球的家長,不管是在球場找到親子對話空間,還是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中追尋棒球夢,對棒球的熱愛都是如此執著。——黃郁芳
  
《家長應援團》參展及獲獎
※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2015)
※第九屆華語紀錄片節 - 香港作品選(2016)
※第三屆華盛頓華語電影節 - 紀錄短片主競賽單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