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角
圖片提供:CNEX香港
談到貧窮,總是眾說紛云,有人發狠話「窮係因為懶」,有人責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有人寄以無限同情。大人們用自己的眼光講得頭頭是道,成長於貧窮線下的小朋友又怎樣看這個世界?
「他們的生命力很強」
年輕紀錄片導演黃肇邦,2011年起花上兩年與大角咀鮮魚行學校的小學生相處,拍成紀錄片《子非魚》。拍的是窮小子,然而導演解釋這是一齣很開心的電影:「雖然他們知道自己好窮,住在一些很狹窄的地方,但與他們相處的幾年中,我發現他們的生命力比出身富裕的小朋友更強、更豐富。」小朋友其實都很可愛,你又可忍心用一個標籤去簡化他們的笑臉?
《子非魚》入圍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亞洲新導演獎」部份,談的是小朋友眼中的世界。黃肇邦說,他本來想拍邊緣青年,因為他覺得,成年人只懂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年輕人,奈何一直找不到中學合作。機緣巧合下,主角換成涉世未深、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小學生:「其實不過是把timeline提前了,看看他們小時候承受了甚麼,以致變成後來的自己。」
原來小朋友不是想像中懵懂,亦總有自己的方式應對:「他們知道甚麼叫貧窮……這些東西由大人口中講是社會題目,但從他們口中講便是生活的一部份,這很觸動到我自己。」有時小朋友講的內容,令他心情很很沉重,但孩子們總懂得用快樂的態度去反應。
「新一代有甚麼可以去跟隨?」
電影以小學生佘偉豪與他的朋友為中心,透過他們天真無邪的眼睛,看日常中林林總總的經濟及家庭問題:當中有人來自單親家庭,有人住板間房,有人是新移民……「我成長的過程也是跌跌撞撞,現在回望,也希望在困惑中有人來拉我一把。這幾年社會負面的事比較多,連一個可以模仿的偶像也沒有,那新一代有甚麼可以去跟隨?」他希望,成年人看過這齣紀錄片後,可以反思一下,我們該用甚麼態度去面對年輕的一群。
觸及敏感的單非、雙非話題,黃肇邦坦言也擔心觀眾會錯置焦點,也怕「比人騎劫」。他覺得,撇開種種衝突,小朋友其實很可愛:「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而這齣紀錄片,不過單純是借小朋友的眼睛來看世界,也問一下作為大人的你和我:面對這些孩子,我們打算怎樣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