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City Magazine | Issue Apr 2014 | P.118 | Cultural Pages/Movie Special
馬爾代夫,除了旅遊,還有什麼?
Interview and Text by 蔡倩怡
美國導演Jon SHENK執導的《沉沒之島不沉默》(The Island President)於3月6日Good Lab@Prince舉辦的文藝復興公民沙龍播放,電影以馬爾代夫的總統瓦希德(Mohamed NASHEED)作出發點,探索馬爾代夫的危機,並藉此告誡全球人類,氣候危機正迫在眉睫,不容忽視。猶記得麥兜其中一個故事,麥兜哀求麥太帶他到馬爾代夫旅遊,但麥太最後只帶他到太平山。這故事反映了馬爾代夫在香港人心中旅遊天堂的地位。但當我們欣賞馬爾代夫的美景之際,曾否了解過馬爾代夫正面臨的危機?根據聯合國的預計,若全球氣溫持續以每年攝氏2 度的幅度上升,八成土地海拔也只有一米的馬爾代夫將於2100 年被不斷升高的海面淹沒。
《沉沒之島不沉默》甫開首便敘述了馬爾代夫鮮為人知的歷史。前任總統加堯姆擔任了總統三十年,壓制了當地的民主發展,更迫害當地的反對派。瓦希德原本亦是當地反對派,經過多年的抵抗與流亡,最終在2008 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電影以這段歷史開展,一方面呈現出馬爾代夫的優美所隱藏的沉重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這段歷史中足見瓦希德的意志,由對抗國家強權,到日後在氣候問題上面對歐美大國也毫無懼色。
瓦希德上台後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氣候與環境問題。這個問題關乎馬爾代夫的存亡。瓦希德需要在2008 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中游說世界縮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維持在350PPM ( 二氧化碳濃度 ) 水平。他面對世界各國只顧經濟,不理氣候的態度,只能以一己的意志去克服這面巨牆,挽救國家的命運。
經濟與環境的永恆對立
電影裡雖然主要描寫馬爾代夫的狀況,但當中引申的氣候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電影中不論是歐美、中國、印度等國也不願作出減排承諾。因為減排,幾近相等於減慢經濟發展。「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直言,世界大國了解人類正面對的氣候問題卻不採取行動,最大原因是經濟考慮。例如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下,中國是輸家。」輸家的意思是農作物減產,極端天氣增加。
余遠騁坦言,中國跟馬爾代夫一樣,同樣面對氣候危機。近年在北京的霧霾現象,已顯示出中國所承受的氣候變化的開端。但中國為何仍遲遲不行動?每年急劇增長的GDP已經掩蓋了中國政府對環境的關注。
「經濟發展不是問題。問題是這種是負責任的經濟發展,還是不負責任。」
余遠騁補充說,天然資源喪失的速度較經濟增長的速度快,我們的商業發展所造成的社會代價最終由下一代來承擔。誠然,經濟發展是現代國家的硬道理,余遠騁提到,其實我們可以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改行具持續性的「綠色經濟」。但需要政府大膽地從短暫的經濟考慮轉為一種放緩的模式。
我們還能做什麼?
面對自然環境的變化,我們個人微小的力量又能夠做什麼?憑《潁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奪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旅美華人導演楊紫燁認為,紀錄片作為一種完整影像,能發揮教育的作用。
「紀錄片要有一種社會責任,客觀地呈現事物,再有後續的討論是最好。」
楊紫燁鼓勵多些進行有關氣候變化紀錄片的社區放映,邀請專家與觀眾深度式交流與探討,便能將拯救環境由個人做起的訊息帶到公眾。余遠騁作為環境組織領袖,亦認為NGO 同樣可以發揮由下而上,改變氣候環境的力量。例如他所屬的「世界綠色組織」便在本港不同地區處理廚餘,更推廣「綠色辦公室」的意念。希望能在體制以外,作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