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談奪金馬獎紀錄片 六年心血《音樂人生》一度難產
港產紀錄片《音樂人生》橫掃台灣金馬獎,囊括最佳紀錄片、最佳音效及最佳剪接三個獎項。40歲的導演張經緯帶三個重甸甸的獎座返港,娓娓道出鏡頭以外,長達6年追訪拍攝過程的點滴,原來紀錄片製作期間一度胎死腹中,機緣巧合才能重新面世。《音樂人生》不但紀錄了主角黃家正成長的鋼琴路,也是導演的崎嶇紀錄片之路。
三個金馬獎獎座,相若兩包五公斤白米的重量,令張經緯的行李超重了。他前晚甫出機場禁區,再延續在台灣獲獎後沒完沒了的訪問,「終於可以用廣東話做訪問啦!」焦點離不開《音樂人生》,他首先解釋部份公眾誤解,承認紀錄片訴說家正11歲至17歲期間學鋼琴的成長歷程,實際拍攝日子少於26天,「11歲時拍12日,到07、08年(17歲)再拍14、5日,連續拍攝6年係誇張。」
拍攝僅花9萬元
由開拍至完成的6年間確是迂迴曲折,張經緯憶述在家正以外,也同時拍攝了不同孩子的故事,他拍下大批素材,卻碰失去方向,不知怎樣完結這群音樂天才的故事,沒計可想令《音樂人生》一度難產,也一直成為纏擾他多年的心結。在停機的日子,他與主角家正保持溝通,還不時去看家正比賽表演。
07年曙光出現,有意在大中華地區推廣紀錄片的CNEX香港基金會同意資助9萬元,張經緯開始續拍《音樂人生》後半部,整理後期音效及剪接,一件擱下6年的作品得以重見天日。公佈金馬獎得獎名單前,他坦言未想過得獎,「最緊要有得拍落去,不停咁拍。」獲獎對他意義,是思考日後紀錄片的出路,「既然可以同劇情片競爭(最佳)剪接、音效,係咪可以爭同一觀眾群?」
嚴格來說,《音樂人生》由參加多個影展至獲金馬獎提名,他已沒有遺憾。從來紀錄片難以賣座,張經緯製作紀錄片也無法顧及商業因素,「等於一個生得好靚女仔,成日諗會唔會嫁個有錢人,實諗死你!」但他堅持一個原則,「一定唔會貼錢出拍。」
10日起轉上正場
得獎令《音樂人生》廣受注目,兩間戲院本月10日起轉上正場,但手握三個金馬獎座,張經緯沒有水漲船高,「可以話有名無利,都係一日一日生活。」社會上有數不清的紀錄片題材;他的意念裏,香港變紅、融入中國是難以逆轉的路向,「變紅過程係點?好值得紀錄。」
幕後功臣
公民社會旺了紀錄片
《音樂人生》的終極幕後功臣蔣顯斌看好香港電影的前景,起碼紀錄片的前景他絕不懷疑。理由是香港公民意識日益壯大,造就了電影人的創意與話題。這位CNEX基金會CEO透露,旗下的新片將以一位香港藝術家命運作主題。
投資攝製《音樂人生》的慈善基金會CNEX總裁蔣顯斌接受電話訪問時說,基金已成立三年,根據擬定的十年大計,每年會開拍十部紀錄片,明年的主題是危機與轉機,探討金融海嘯擊下的社會現狀。
蔣顯斌不怕紀錄片冷門沒有前途,反而覺得近年公民社會躍動,帶動了一批青年導演出來拍紀錄片﹕「紀錄片不完全是為了市場或政府服務,更大程度是對公民社會與生命意義的探討。」CNEX的資金部份來自內地企業家,但蔣顯斌稱,CNEX的作品從未受過政府干預,「過去幾年的作品,沒有走揭發的路線,也沒有走和諧的路線,中間有一條很大的路……如果拍出來的電影只能放在抽屜,是沒有意義的。」